色调仍是中国红 节日传统在变化中传承
“年越过越淡了”,这句话放到互联网上一搜,竟有28万余条相关内容。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仍坚守着过节的传统,在崇州市永盛乡,“年怎么过”是茶馆近日的热门话题,祝家小院的女主人打工归来,不忘捎带回一卷对联;而在成都市区,杨家正为长兄需不需要回家团年有了小小的争执。
省社科院历史所学者蒋晓华认为,在中国人看来,“过年”是非常特殊的节日。80多岁的谢先生说,看看那么多人往家奔,就知道过年有多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没有其它的节日可以替代,它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
[实录·传统在农家]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喜庆形式
1月21日,阳光灿烂,崇州市永盛乡一条公路旁,刘老师的小店被一层层象征喜庆的红色包裹着,春联、鞭炮、门神画、红灯笼挂得满满的。大家叫他刘老师是因为他家世代都做这个生意。过年过节,家人聚会,写写画画的事都请他,张灯结彩的事也找他。“春节这几天忙一些。”刘老师很认真地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家都需要的喜庆形式。过年了,谁都想热闹一点,从外地赶回来的人更想看到一个喜庆的家。”
快到中午,永盛乡祝敬家的院子热闹起来。城里的大哥、小姑几家人大包小包,带来不少超市出售的年货。他们每年都要来乡下过春节,今年也不例外。
院门外,不时传来“打酒啰”、“买甘蔗”、“换汤圆粉子”的吆喝,小贩们的机动三轮车隆隆开过,村里虽然还没有超市,但流动商贩也会把各种用品送到家门口。祝敬是个杀猪匠,他家的屋檐下挂满香肠、腊肉,“城里的亲戚其实什么都不用买。农村过年,备的年货也很丰富。要说今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家家户户的猪羊都宰杀得早。”他琢磨着再把院子角落里的石磨用起来,“自家推豆花也是以前过年的一件大事,一家人忙得团团转,又热闹又高兴。”
12点刚过,在村里作坊打工的妻子回来了,一手提着一大串老板送的粽子,一手抱着一卷对联,“迎新接福万世盛,发家兴业百事顺”———正是记者在刘老师店里看到的一副。
[实录·传统在城里]
1对小夫妻4位老人,团年饭在哪儿吃
团年夜,本是高兴的时候,成都的杨家3兄弟却有点烦。往年3个儿子都在家里吃团年饭,推杯换盏,好不温馨。今年春节有了变化,老大结婚了,妻子是外地人,岳父岳母也迁了过来,他们在成都没有别的亲戚,希望女儿女婿能陪他们吃这顿团年饭。
“这会改变我们杨家的传统。”杨家二老和两个兄弟都坚持老大必须在大年夜回家吃团年饭,理由很简单:“你是长子。”大哥大嫂不以为然:现在的家族观念都变了,哪有什么长兄、男女之分。究竟守不守那份传统形式?一家人为此争了好几次。面对现代社会的变迁,节日的传统如何坚守?杨家毕竟还有3兄弟,怎么都会有人陪着父母过年。而对上世纪70年代出生、目前已进入嫁娶时代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来说,1对小夫妻,4位老人,年夜饭在哪家吃?这还真让人为难。丁先生结婚3年,妻子也是外地人。每年过年都要回妻子老家过,迁就了岳父母的愿望,可自己这头父母一直不高兴。说起来,心里也有些不好受。
过年团圆,这一雷打不动的风俗,如今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事。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四川”谢先生,年前他从北京到成都看以前教过的学生。觉得成都天气不错,就想“是不是在这里把年过了”。然而打电话回北京“请示”老伴时,被立马否决:“哪有在别人家过年的道理。”
王冰结婚10年了,每年除夕当天,她都要在城里来回几次。中午到婆家吃团年饭,晚饭在娘家吃,午夜12点前又要赶回婆家。“因为婆家是北方人,午夜时分的那顿饺子是过年的一种仪式,必须回去吃。”这之后,再回娘家,参加兄弟们热闹的过年守岁。“这样来来回回,两边老人就不会有意见了。”
过年时的一顿团年饭,居然如此看重,谁说我们淡漠了过年。
[记者观察]
形式在变,内核未变
蒋晓华认为,传统节日在人们的观念里地位仍然坚固。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所谓过“洋节”,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时的高兴。参加这类活动的大都是年轻人,很多人的想法简单,不过是找个理由玩玩,和在酒吧迪厅跳一场舞一样,谈不上挑战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春节期间,大街广场上就没有狂欢的年轻人呢?因为他们早早地随着春运的车船回家过年去了。”
过年意味着什么?将这一问题抛给大家,十有八九会回答:意味着团聚和相逢,奔忙了一年的人们在这短短几天里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看看他们渐渐衰老的面孔,感受岁月的流逝,这是对人生最好的体验。蒋晓华说,人过中年,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如果春节不能回家过年,很多人会觉得有一种遗憾。
李先生是外地人,平时玩命工作,临近除夕,天天想的却都是回老家。“回家过年的原始冲动把自己彻底打垮了。”也许只有“年”才有这样的魅力。
过年满足的是亲情,与形式无关。在蒋晓华看来,一家人集体出游,在陌生的城市吃顿特别的年夜饭,是一种过年方式;在家休闲几天,饭菜简单,亲情浓郁,这也是过年。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更新的今天,方式完全可以变。不必认为有些习俗消失了、有些方式改变了,我们就不会过年了。
[打探]
农家拜年老“讲究”
在农村,拜年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小字辈们要学着自家大人的样子烧香磕头拜年。男女老少磕过来磕过去,村里村外热热闹闹。五更天,村头响起鞭炮声,孩子们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新衣服、新鞋、新帽,先在自家,少的给长的拜年,接着是本院同姓家族,按辈份一一拜年,然后是本村街坊乡亲互相拜年。
省社科院历史所学者蒋晓华认为,在中国人看来,“过年”是非常特殊的节日。80多岁的谢先生说,看看那么多人往家奔,就知道过年有多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没有其它的节日可以替代,它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
[实录·传统在农家]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喜庆形式
1月21日,阳光灿烂,崇州市永盛乡一条公路旁,刘老师的小店被一层层象征喜庆的红色包裹着,春联、鞭炮、门神画、红灯笼挂得满满的。大家叫他刘老师是因为他家世代都做这个生意。过年过节,家人聚会,写写画画的事都请他,张灯结彩的事也找他。“春节这几天忙一些。”刘老师很认真地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家都需要的喜庆形式。过年了,谁都想热闹一点,从外地赶回来的人更想看到一个喜庆的家。”
快到中午,永盛乡祝敬家的院子热闹起来。城里的大哥、小姑几家人大包小包,带来不少超市出售的年货。他们每年都要来乡下过春节,今年也不例外。
院门外,不时传来“打酒啰”、“买甘蔗”、“换汤圆粉子”的吆喝,小贩们的机动三轮车隆隆开过,村里虽然还没有超市,但流动商贩也会把各种用品送到家门口。祝敬是个杀猪匠,他家的屋檐下挂满香肠、腊肉,“城里的亲戚其实什么都不用买。农村过年,备的年货也很丰富。要说今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家家户户的猪羊都宰杀得早。”他琢磨着再把院子角落里的石磨用起来,“自家推豆花也是以前过年的一件大事,一家人忙得团团转,又热闹又高兴。”
12点刚过,在村里作坊打工的妻子回来了,一手提着一大串老板送的粽子,一手抱着一卷对联,“迎新接福万世盛,发家兴业百事顺”———正是记者在刘老师店里看到的一副。
[实录·传统在城里]
1对小夫妻4位老人,团年饭在哪儿吃
团年夜,本是高兴的时候,成都的杨家3兄弟却有点烦。往年3个儿子都在家里吃团年饭,推杯换盏,好不温馨。今年春节有了变化,老大结婚了,妻子是外地人,岳父岳母也迁了过来,他们在成都没有别的亲戚,希望女儿女婿能陪他们吃这顿团年饭。
“这会改变我们杨家的传统。”杨家二老和两个兄弟都坚持老大必须在大年夜回家吃团年饭,理由很简单:“你是长子。”大哥大嫂不以为然:现在的家族观念都变了,哪有什么长兄、男女之分。究竟守不守那份传统形式?一家人为此争了好几次。面对现代社会的变迁,节日的传统如何坚守?杨家毕竟还有3兄弟,怎么都会有人陪着父母过年。而对上世纪70年代出生、目前已进入嫁娶时代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来说,1对小夫妻,4位老人,年夜饭在哪家吃?这还真让人为难。丁先生结婚3年,妻子也是外地人。每年过年都要回妻子老家过,迁就了岳父母的愿望,可自己这头父母一直不高兴。说起来,心里也有些不好受。
过年团圆,这一雷打不动的风俗,如今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事。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四川”谢先生,年前他从北京到成都看以前教过的学生。觉得成都天气不错,就想“是不是在这里把年过了”。然而打电话回北京“请示”老伴时,被立马否决:“哪有在别人家过年的道理。”
王冰结婚10年了,每年除夕当天,她都要在城里来回几次。中午到婆家吃团年饭,晚饭在娘家吃,午夜12点前又要赶回婆家。“因为婆家是北方人,午夜时分的那顿饺子是过年的一种仪式,必须回去吃。”这之后,再回娘家,参加兄弟们热闹的过年守岁。“这样来来回回,两边老人就不会有意见了。”
过年时的一顿团年饭,居然如此看重,谁说我们淡漠了过年。
[记者观察]
形式在变,内核未变
蒋晓华认为,传统节日在人们的观念里地位仍然坚固。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所谓过“洋节”,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一时的高兴。参加这类活动的大都是年轻人,很多人的想法简单,不过是找个理由玩玩,和在酒吧迪厅跳一场舞一样,谈不上挑战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春节期间,大街广场上就没有狂欢的年轻人呢?因为他们早早地随着春运的车船回家过年去了。”
过年意味着什么?将这一问题抛给大家,十有八九会回答:意味着团聚和相逢,奔忙了一年的人们在这短短几天里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看看他们渐渐衰老的面孔,感受岁月的流逝,这是对人生最好的体验。蒋晓华说,人过中年,这种感觉会更强烈。如果春节不能回家过年,很多人会觉得有一种遗憾。
李先生是外地人,平时玩命工作,临近除夕,天天想的却都是回老家。“回家过年的原始冲动把自己彻底打垮了。”也许只有“年”才有这样的魅力。
过年满足的是亲情,与形式无关。在蒋晓华看来,一家人集体出游,在陌生的城市吃顿特别的年夜饭,是一种过年方式;在家休闲几天,饭菜简单,亲情浓郁,这也是过年。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更新的今天,方式完全可以变。不必认为有些习俗消失了、有些方式改变了,我们就不会过年了。
[打探]
农家拜年老“讲究”
在农村,拜年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小字辈们要学着自家大人的样子烧香磕头拜年。男女老少磕过来磕过去,村里村外热热闹闹。五更天,村头响起鞭炮声,孩子们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新衣服、新鞋、新帽,先在自家,少的给长的拜年,接着是本院同姓家族,按辈份一一拜年,然后是本村街坊乡亲互相拜年。
Sponsored Links
特别声明:
A: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B: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A:关于美景旅游网采用非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页面的文章、图片等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2、免责:由于采集的图片、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内容页面标注的作者、出处和原版权者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您是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所有人,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如果您反对我们的使用,本着对版权人尊重的原则,我们会立即删除有版权问题的文章或图片内容。
3、本页面发表、转载的文章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B:关于美景旅游网独立原创文章图片等内容
1、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版权由我们全部保留;
2、美景旅游网原创文章、图片任何网站及媒体均可以免费使用,如转载我们的文章或图片,
请注明来自美景旅游网 并链接到 www.mjjq.com,商业用途请先联系我们;
3、免责:我们在我们能知悉的范围内努力保证所有采写文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但不对真实性和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本站采写文章图片如果和事实有所出入,美景旅游网不承担连带责任;
四川旅游
Sichuan Travel
魅力四川
文章索引
热门信息
最新发布
主题旅游 Travel